导读:跟着学《内经》解惑:阴虚热有啥不同?怎么吃才对?“天食人五气” 怎么理解?
《内经》解惑三则
则四
“阴虚则内热”“阴虚生内热”“阴虚发热”,此三者在症状、病机上是不同的。
“阴虚则内热”一语,最早见于《素问·疟论》,原文是“阳盛则外热,阴虚则内热,内外皆热,则喘而渴,故欲饮冷也”。
这里说的是疟邪相移传变引起的阴阳虚实相并的病理变化。
疟邪从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,从阴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。阳虚则寒,阴虚则热。阴虚阳实,阴虚则内热,阳实则外热,形成邪实阴虚,内外皆热的病机。
在症状上,由于热伤气,气虚则喘,热甚伤津,津伤则渴,故善冷饮以自救。
“阴虚生内热”一语,最早见于《素问·调经论》,原文为“阴虚生内热奈何?岐伯曰:有所劳倦,形气衰少,谷气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气热,热气熏胸中,故内热”。
这里说的是劳倦伤脾,引起谷气(阴)衰少的病理变化。
展开剩余79%它的临床症状是上午身热,心烦,口渴不引饮,自汗,时而恶寒,身倦,懒言,动则气喘,乏力,脉大而虚等。
“阴虚发热”,是以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中所言“有病热者,寒之而热。······诸寒之而热者,取之阴”为理论根据发展而来的。
张景岳指出:“诸寒之而热者,谓以寒治热而热反增,作火之有余,乃阴之不足也。不足则阳有余而为热,故当取之于阴,谓不宜治火也。只补阴以配其阳,则阴气复而热自退矣。”
临床“阴虚发热”的脉症,多见于午后发热,骨蒸,或五心烦热,消瘦,盗汗,口干,舌红,脉细数等。
则五
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谷肉果菜,食养尽之,无使过之,伤其正也”。
这是说当某些疾病治疗到了一定阶段,邪少正虚的时候,可用饮食营养来善后,不宜过用毒药来攻邪,以伤正气。
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说:“毒药攻邪,五谷为养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五果为助,以补益精气”。意思是说饮食营养,可以补益精气,有些病不一定要服药。
病例:张某,男,20岁,1940年6月10日初诊。
发热11天。患者病高热已11天,诊时见昏睡不醒,不言语,不呻吟,无鼾声,无痰喘声,色微黄,肢体微热,脉虚细数,舌绛而干,苔黄黑,灌水能咽,数日无大便。
诊为热邪久羁,火燔其液,真阴欲竭,邪热未衰而正气已衰。亟宜于清热泻火,兼救气阴,拟黄连阿胶汤加人参为治。
处方:黄连5克,黄芩5克,阿胶10克(烊化),白芍10克,花旗参10克(另炖),鸡子黄2枚(后下拌搅)。水煎服,日服2剂。
服13剂后,至第7天下午,病人神志渐清,始识呻吟,能言语,知饥饿。后来以清养胃阴、益气生津等方。
按:7天半内连服鸡子黄26个,生阿胶60克,花旗参60克,实属耐人寻味。
鸡子黄、生阿胶、花旗参都有益气养阴的功能,既起到治疗作用,同时又能营养身体,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。
从本例来看,不但在邪少正虚情况下要注意营养,即使在疾病严重的情况下,也要注意营养。
中医的注意营养,不是盲目地什么都食,而是十分注意进食既有营养作用又能起到治疗作用的食物、药物。
假如本例改鸡子黄汤为鸡汤,虽然也是很有营养,但鸡汤甘温助热,很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,这是要讲究的。
则六
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中的“天食人以五气”的“五气”,前人有不同的解释。
有人认为“五”是指臊、焦、香、腥、腐,有人认为“五气”是指风、暑、湿、燥、寒。主张前者的人较多,主张后者的人较少。但笔者同意后者的看法。
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全篇论述的是天度与藏象,假人与天地相应的道理,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。
而“天食人五气,地食人以五味,······气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”这一段更生动而具体地说明人与自然界之非常密切的关系。
天与地,包括整个自然界,而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环境,人的生命不但依靠水谷来营养,而且更需要空气。
古人限于当时的条件,不能具体地说明这些物质,只能以“五气”来笼统地说明这种东西。
可见,如果把“天食人以五气”的五气解释为臊、焦、香、腥、腐是不全面的。因为臊、焦、香、腥、腐乃属地的五气。
我们看臊、腥、腐三字都是从“肉”的,香为谷之气,焦为火之气。所以吴鹤皋说:“五气非徒臊、焦、香、腥、腐而已,此乃地气,非天气也”。
徐灵胎说:“天食人五气,如风气入肝,暑气入心,湿气入脾,燥气入肺,寒气入肾,以养臊、焦、香、腥、腐之脏气”。
再者,天气进入人体的途径和处所,是“天气入鼻,藏于心肺”,它不同五味入口,“藏于肠胃”。
所以,吴鹤皋又说:“风气入肝,暑气入心,湿气入脾,燥气入肺,寒气入肾,当其不亢不害,则能养人,人在气交之中,以鼻受之,而养五脏,是天食人以五气也”。
笔者认为只有吴氏、徐氏这样的解释,才合乎在“气合而成形”的前提下需要天地二气(气味)来营养,然后“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”的意义,否则营养人体的只有地气而无天气了。
发布于:湖北省嘉正网-股票网app-配资指数平台-在线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