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抖音上一段幼儿园萌娃做饭的视频刷爆全网:徐州徐海路幼儿园的孩子们戴着小护具,在户外灶台前忙得热火朝天 ——3 岁的小手熟练揉面,捏出圆滚滚的鸡蛋饼;5 岁的孩子握着锅铲翻面烙饼,甚至能有条不紊地卤制猪头肉。百万网友忍不住感叹 “这届小孩厨艺比我还好”,而更让人意外的是,这所幼儿园的劳动课程已推行 3 年,孩子们解锁了 50 多种菜肴,食材多来自园内种植区,从播种到烹饪全程参与,如今报名排到后年,不少家长跨省租房也要送娃来。央广网一句 “这不是过家家,是最生动的生活教育”,恰好戳中了无数家长对 “何为真教育” 的困惑。
这所幼儿园的走红并非偶然,背后藏着当代教育最容易忽视的成长密码 —— 劳动的心理赋能作用。江苏省泰兴中专的研究显示,3-6 岁是孩子建立 “自我效能感” 的关键期,而劳动正是最佳载体。在这里,大班孩子轮流负责灶台安全,不少家长发现孩子回家后主动收拾碗筷,责任感在翻炒间悄然萌芽;中班孩子烙饼多次焦糊后总结经验,这种比满分试卷更珍贵的 “试错能力”,在一次次实践中逐渐强化;当孩子亲手种下的青菜历经 10 次浇水才成熟,珍惜食物的价值观也自然融入成长。斯坦福大学更有硬核数据支撑:从小参与家务的孩子,成年后职业成功率高出 3 倍,只因劳动培养的规划力、专注力,能直接迁移到学习与生活中。
展开剩余69%可反观多数家庭,却陷入了三重教育迷思。不少家长把 “你只管读书,家务我来做” 挂在嘴边,用 “学习至上” 的包办代替剥夺孩子动手机会,就像有心理咨询案例中,不会洗衣的职校生因自理能力差陷入自卑,过度保护实则传递着 “你不行” 的负面暗示;还有家长把 “罚洗碗” 当惩戒,让劳动与负面情绪绑定,导致孩子本能抵触,可徐海路幼儿园的孩子却因为 “做饭能得到同伴夸奖” 而主动参与;更有家长以 “安全” 为由过度限制,怕烫伤不让碰厨具、怕弄脏不让玩泥巴,却忽略了幼儿园早已做好防护 —— 戴面罩、定操作距离,3 年零意外的记录,恰恰证明安全与实践完全可以兼得。 对家长而言,不必照搬幼儿园的灶台,“阶梯式劳动培养” 就能把厨房变成最好的教室。3-4 岁的孩子可以从择菜、揉面团、分发餐具开始,先建立 “劳动参与感”;5-6 岁时尝试洗水果、煮面条、整理冰箱,逐步培养 “生活自理力”;学龄后再让孩子规划菜单、采购食材、学做简单炒菜,提升 “问题解决力”。关键是要学会 “过程聚焦”,别只说 “你擦的桌子真干净”,而是夸 “你研究抹布角度的样子很专业”,让孩子感受到劳动中思考的价值,而非只看重结果。
说到孩子的日常成长,还有个细节容易被忽略 —— 书包。孩子们白天在幼儿园挥着小铲子做饭、跑着照料小菜园,活动量本就不小,放学后背起装着绘本、换洗衣物的书包,若肩带勒肩、背板闷汗,时间久了容易含胸驼背。其实选一款合适宝宝的书包就能解决顾虑,可不要小瞧幼儿园宝宝的书包,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园时期段,孩子背的时间不长,往往随意给孩子买一个书包对付着用,但其实孩子幼儿园时期也需要一个好的书包。
幼儿园宝宝的上学包首先容量要够大,能装得下孩子上学需要带的物品,其次需要口袋较多的,这样可以分类收纳物品,从小培养孩子科学收纳的习惯;书包的背幅需要选用有透气网格的,蜂窝透气背垫,即使夏天背出门,宝宝的后背也不会闷汗,书包自重轻,孩子背着轻便,家长也不用操心脊柱问题。毕竟咱们关注孩子的劳动能力、生活技能,更要守护好他们的身体基础,这和劳动教育一样,都是给孩子成长的 “隐形托举”。
徐海路幼儿园的爆火,本质上是家长对 “去功利化教育” 的集体渴求。正如虞永平教授所说,劳动的核心是 “让孩子获得新经验”,可如今很多家长纠结于早教班、学区房,却没发现孩子能认出 10 种豪车 logo,却分不清韭菜和麦苗;会做复杂的数学题,却煮不熟一碗面条 —— 这样的成长,显然偏离了教育的本质。其实最好的教育从不难,不如从今晚开始,让孩子洗一次碗、择一把菜。毕竟那些能滋养一生的能力,从不在厚厚的课本里,而在人间烟火的每一次动手实践中。
发布于:广东省嘉正网-股票网app-配资指数平台-在线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