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CBA,场均8分还能拿顶薪。当你看到“场均8分,顶薪合同”这组组合词,会不会下意识地觉得:CBA又在乱烧钱?但这恰恰是这个联赛的现状——表面不合理的背后,其实是另一套价值评估体系在起作用。CBA休赛期转会窗口正式拉开,国内球员优质的国手都被各家俱乐部锁死,反倒是外援市场格外热闹。目前多支球队已经敲定了新赛季的外援。广东男篮签下了此前效力于广州的麦考,上海签下了山西外援古德温,广厦也是签下了前辽宁外援桑普森。
而休赛期至今为止,各支球队内援还没有什么重磅签约。反而是一些传出转会传闻的都宣布留队。南京同曦宣布与祝铭震续约一年,并且送上了队内的顶薪合同。祝铭震也是郭士强的爱徒,还把他带到了国家队。对于这笔续约,球迷们的争议也是很大。首先从数据上来看,祝铭震显然不值得。祝铭震场均得到8.0分2.5篮板0.7助攻。祝铭震此前从广州加盟南京,为了得到他,南京在一笔三方交易中,把王岚钦送到了辽宁。
从作用上来看,祝铭震对同曦其实很重要。这种级别的球员,市场上很难搞来,现在已在队里,想留只能顶薪,别无他法。你不开顶薪,他就走了。你还要花更多的钱去买或者换一个同级别的球员来。除非有人能替代,再怎么说也是用状元换来的南京最急缺的三号位,三分虽然投的抽象的是一看命中率也还在前20,虽然他投的全是空位三分,而且每场稳定贡献1个名场面两个抽象操作,但是他每场也在顶防对方的大个球员,要是没有他让谁防?
祝铭震不是明星球员,他也不是数据机器。但他对南京同曦的战术体系,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三号位,一直是CBA各队最难补强的本土位置之一。身高、臂展、对抗、防守覆盖能力,还要兼具投射和跑动能力——这不是你从板凳席随便拉一个人就能解决的。祝铭震多少次顶对方的内线顶的都让人心疼,前一阵有场比赛,被对方两米一多的黑人外援顶的都快吐血了,还是连续两个回合防下对方两个两米一内线的关键球,他虽然3不稳,但真的用命在D。
南京同曦有林葳、有邬挺嘉、有赵柏青,但没有一个能真正胜任三号位首发。你可以吐槽祝铭震的投篮姿势抽象、空位三分打铁,但他每场都在防对方最强的锋线球员;你可以看他数据不好看,但谁能在场上完成无限换防,并且不掉链子?祝铭震的防守能无限换防,这一点对南京来说非常重要,像对辽宁那场,祝铭震有一球把大韩防下来了,如果是别人的话,应该做不到。
一个场均8分、2.5篮板、0.7助攻的球员,值得一份顶薪吗?如果光看数据,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但如果你真正理解CBA的生态,你就会明白:祝铭震的顶薪,并不是溢价,而是“市场定价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祝铭震是第一个混血球员,他中非混血儿,父亲是乌干达人,母亲是北京人,从小在北京胡同里长大,讲着一口地道的京腔普通话。
别以为只有南京在为“祝铭震式球员”买单。广东男篮其实才是这类球员的刚需用户。他们阵容结构完整,胡明轩、徐杰控卫轮转,张昊、徐昕撑起内线,外援负责进攻终结——唯一的缺口就是三号位。广东去年曾接触祝铭震,但未能谈拢。
目前广东阵容中,想继续有竞争力,就差一个好的三号位了。国家队的几个小前锋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现在的球队,邹阳这种上赛季新打出来的又太贵买不起,其实如果能弄来一个首发水准的三号位就够用了,像祝铭震这种,能做好防守,不老寒腿的其实就可以,最后一节徐杰,胡明轩,祝铭震,徐昕+外援,其实很有竞争力。但是无奈同曦也不想放人。
祝铭震是同曦的“防守核心”,这就像NBA中的PJ-塔克、马库斯-斯玛特,他们不是球队得分王,但却是教练最信任的棋子。更何况,CBA的顶薪合同在市场层面其实是“受限价格”。它代表的是“这支球队愿意用它锁住球员”,而不是“他是联盟前十”。
顶薪,也许是无奈之选,但在现有制度下,它是最合理的博弈方式。在CBA,场均8分换顶薪不是个案,而是一种趋势。它揭示的是这个联赛的人才分布结构:国手级别的球员被牢牢绑定在各自母队,流通市场只剩“边缘首发”和“功能蓝领”;而球队补强成本极高,倒逼他们提前锁人、用高薪换稳定。
祝铭震不是“值不值”的问题,而是“有没有替代”的问题。他这份顶薪合同,既是个人防守能力的价值体现,更是同曦管理层在资源调度下的最优解。
大家如何看待祝铭震顶薪续约同曦队,这笔签约是否值得?
嘉正网-股票网app-配资指数平台-在线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