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问・上古天真论》解读:男女生理节律的养生启示
承接上一篇对 “养生核心法则” 的拆解,本篇继续解析《素问・上古天真论》中男女生理节律的精髓,揭秘不同生命阶段的养护关键。
原文:“女子七岁,肾气盛,齿更发长;二七而天癸至,任脉通,太冲脉盛,月事以时下,故有子;三七肾气平均,故真牙生而长极;四七筋骨坚,发长极,身体盛壮;五七阳明脉衰,面始焦,发始堕;六七三阳脉衰于上,面皆焦,发始白;七七任脉虚,太冲脉衰少,天癸竭,地道不通,故形坏而无子也。丈夫八岁,肾气实,发长齿更;二八肾气盛,天癸至,精气溢泻,阴阳和,故能有子;三八肾气平均,筋骨劲强,故真牙生而长极;四八筋骨隆盛,肌肉满壮;五八肾气衰,发堕齿槁;六八阳气衰竭于上,面焦,发鬓颁白;七八肝气衰,筋不能动;八八天癸竭,精少,肾脏衰,形体皆极。”
这段对男女生理节律的论述,是中医 “分期养生” 的根本依据。施今墨曾以 “农业追肥” 为喻,提出 “按节律补养” 的核心理念 —— 生命如同作物生长,需在不同阶段精准养护:女性二七至四七(14-28 岁)是肾气充盈期,需侧重固护阳明脉(脾胃),为后续生命阶段储备气血;男性二八至四八(16-32 岁)是筋骨隆盛期,需聚焦肾气养护,避免过早耗损。
展开剩余61%我结合临床实践补充,女性 “五七阳明脉衰”(35 岁左右)是衰老的关键节点,此时脾胃功能下降会直接导致面色憔悴、脱发等问题,因此调养脾胃是女性抗衰的重中之重;男性 “五八肾气衰”(40 岁后),肾气自然衰退,养肾的核心不在 “补” 而在 “不耗”,熬夜、吸烟、纵欲等习惯都会加速肾精亏损,盲目服用壮阳补品反而可能打破阴阳平衡。
吕景山也强调,“天癸” 的盈亏直接关联肾精盛衰,无论男女,养护肾精都需贯穿一生。他在临床中常用 “通脉养精” 之法,通过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,帮助身体恢复 “精气血互生” 的平衡,这与《内经》“肾气盛则体健,肾气虚则体衰” 的理念一脉相承。
原文:“帝曰: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?岐伯曰:此其天寿过度,气脉常通,而肾气有余也。此虽有子,男不过尽八八,女不过尽七七,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。帝曰:夫道者年皆百数,能有子乎?岐伯曰: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,身年虽寿,能生子也。”
黄帝的追问,进一步厘清了 “自然节律” 与 “养生效果” 的辩证关系。“年已老而有子” 的核心在于 “气脉常通、肾气有余”,这说明即便过了七七、八八的生理节点,若能保持气血通畅、肾精不亏,仍有生育可能,但这属于 “天寿过度” 的个体差异,并非普遍规律,不能因此忽视常规节律的养护。
我结合当代养生误区补充,“道者能却老而全形” 并非指 “逆天改命”,而是强调养生能 “延缓衰退”—— 通过践行上一篇提到的 “食饮有节、起居有常、精神内守”,可让身体机能始终保持在较好状态,实现 “身寿而能有子” 的健康目标。这也印证了 “养生不是补药堆砌,而是顺道而行” 的根本逻辑。
吕景山则聚焦 “气脉常通” 的实践方法,他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,日常通过艾灸、导引等方式疏通经络,能有效维持 “气脉常通” 的状态,为肾精养护提供基础,这正是对 “道者能却老” 的具体践行。
核心启示
男女生理节律的论述,本质是为养生提供了 “时间坐标”:施今墨的 “分期补养” 指明了不同阶段的养护重点,吕景山的 “通脉养精” 给出了节律养护的实践路径,而 “女性养脾胃、男性重‘不耗’” 的当代解读,则让古老节律与现代生活精准对接。最终可见,顺应生理节律是 “却老全形” 的关键,这也是对 “顺道养生” 法则的进一步深化。
下期预告——《素问・上古天真论》
解读:养生境界的分级与践行
发布于:云南省嘉正网-股票网app-配资指数平台-在线实盘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